加入收藏学院首页

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团队建设

 

 

中心介绍

 


山东大学威海工研院围绕新材料、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三大产业板块,发挥一校三地相关学科领域的人才、智力优势,在现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整合海内外优势学术资源,构建了“1平台+1基金+N中心+N+实体公司”的科研布局,形成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工程产业化“一条龙”的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机电装备与智能控制、海洋与微生物等11个工程中心,集聚“山大系”要素资源,争创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

01

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中心

中心坐落于威海市临港区碳纤维产业园内,由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与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联合共建,旨在建立一个产学研结合、面向市场的集科技研发与服务、技术孵化与成果转化、产业培育与带动、科研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为一体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中心依托山东大学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方向30年的研究基础和科研团队,针对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行业发展需要的关键问题、共性问题和技术发展趋势,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纤维复合材料制造、评价、应用技术为目标,开展特种纤维及其复材原料体系研究、特种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性能测试及评价技术研究等重点项目研究,解决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中上游研发与下游产业化缺乏有效链接和中试环节薄弱等“瓶颈”问题,提高我国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的整体研究水平及其相关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水平。

02

山东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面向威海市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千亿级产业集群布局和社会需求,开展医疗器械领域的产品的研发、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和咨询服务等工作。主要应用方向包括: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智能医疗装备的研发;基于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工业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的医疗器械生产过程智能制造升级;基于神经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康复及养老器械研究开发;重点突破高精尖诊疗设备、体外诊断及植入器械技术,推动医疗器械企业由研发、生产、销售向覆盖大健康服务转变,由仿制医疗器械向创新医疗器械转变,推进产业高、精、新、特发展,助力于威海打造全国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基地。                

03

机电装备与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针对威海市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千亿级产业布局和需求,充分发挥威海的产业优势,与万丰镁业、有研稀土(荣成)、奥文电机等企业紧密合作,以多学科融合为特色,致力于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化推广价值的高效节能电机、提高汽车零部件轻量化水平、提高新能源汽车效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效节能电机优化设计;非晶/纳米晶、高性能永磁体等新材料在电机中的应用;电机驱动与智能控制;相关软件设计研发、智能应用与实践;新型高性能铝、镁合金的研发;硬脆材料的精密加工及散热技术等。            
   

04

海洋与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瞄准现代农业产业、环境行业、加工业,开展基于生物技术的农业与环境领域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与技术推广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开发基于农牧业污废转化高效复合微生物制剂;针对不同经济作物生长开发微生物制剂产品;研究与评价微生物有机肥在土壤改良中的促进效应;基于海源微生物的水体净化微生态制剂;研究开发畜牧养殖废水养料回收技术;评价水肥一体化灌溉对农业作物种植的促进效应及环境影响作用;研究禽畜营养需求结构,挖掘威海海源优势开发畜牧业营养饲料;研究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工艺,开发新型农牧产品;环保装备研制。

05

军民结合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面向威海市新一代高端航天航空材料产业布局和社会需求,开展航天航空用特种材料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和咨询服务等工作。以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为核心,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和航空航天领域应用技术优势,形成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先进制造中心和军民协同创新产业模式。主要应用方向包括:特种有机硅材料、尼龙材料和树脂材料为主的高分子材料体系;基于特种高分子材料的高端密封技术与材料体系;基于特种有机硅橡胶的减震降噪技术与材料体系;基于特种树脂和橡胶复合材料的导电导热弹性体材料与制品体系。

06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面向威海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千亿级产业布局和社会需求,开展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和咨询服务等工作。主要应用方向包括:基于云计算、边缘计算、机器学习、机器视觉和激光检测技术的城管执法、智慧医疗和燃气安全系统;基于能源互联网和智能电网技术的微电网系统;基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制造和产品质量检测系统;基于地理信息、图像传感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城市管网安全系统等;基于心理学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心理健康干预和医疗康复系统等。

07

海洋岩土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围绕山东省环渤海湾经济建设发展需求,结合威海市工业产业及独特的地缘优势,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社会资本和下游应用等多方资源和优势力量。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工程对海洋岩土工程建设的迫切需求,突破我国海洋工程或滨海工程建设发展中的前沿、瓶颈技术、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制约。以环渤海湾地区跨海通道工程及滨海市政工程项目为依托,开展海洋岩土工程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拓展新型海工材料的设计、开发及产业化推广应用,搭建主体多元、资源集聚、创新协同、合作共享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技术推广平台。

08

智能感知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心在感知信息技术,特别是视频压缩及分析、三维视觉、生物医学影像等方面具有深厚的基础,在软件开发及工业检测方面具有成功的应用成果实例。提出的三维视频视点合成方法,从理论上揭示了空洞产生的充要条件,并提出新型空洞填补方法,显著提升了视点合成质量,入选两项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及一项国际期刊最佳论文奖提名;提出新型独立循环神经网络(IndRNN),解决了传统循环神经网络的梯度衰减和爆炸问题,获得谷歌及国际多位知名专家(包括2018年图灵奖共同得主Yoshua Bengio)引文的肯定,并被集成到多个深度学习软件库中包括TensorFlow;建立信源码率与失真的时域扩散模型,解决了全局率失真优化这一国际性难题,为当时符合国际编码标准HEVC编码增益最高的单项技术;中心马晓鹏教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所CBI从事多年医学影像工作,在生物医学方面具有深厚基础;开发耐压壳体自健康检测系统,监测结果与压力舱实验结果误差小于5%;提供智慧工厂全套解决方案及软件系统开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功建立碳纤维实验线及控制系统;开发智慧工厂的自动装箱及仓储的可视化系统,优化摆放形式,提升空间利用率。  

09

绿色智能焊接与增材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研发绿色化、智能化的高效率、高质量和自动化焊接技术为宗旨,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船舶与海工装备、重型工程机械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核心焊接技术支撑,重点围绕山东大学在先进焊接与增材制造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产学研用”的工程化推广和应用。主要涉及的相关技术包括:轻质合金搅拌摩擦焊接设备及材料、中厚板不锈钢等离子弧高效焊接设备及材料、自动化水下焊接设备及材料、厚壁容器窄间隙TIG焊接设备及材料、高速磁控GMAW装备、轴向摩擦焊接设备、智能焊接机器人、机器视觉焊缝跟踪模块、真空扩散焊接技术、钎焊技术、电弧CMT增材制造设备、旋转电弧TIG增材制造设备等。        

10

生态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针对我国固体废物产量大、处置难度大、复合污染严重等难题,以及传统技术和处理系统存在着处理成本高、处置量小、产品出路困难和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现状,开发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高值利用新模式和新工艺技术,同时开发系列化设备和自动控制系统,建立以技术为核心的产学研用的国家级环保企业创新平台,力求为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及利用提供低耗高效的可持续综合解决方案;探索新型高效的环保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发成果推广应用的组织管理机制,引领提升我国固废处理的整体技术水平,为我国固废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充分利用山东大学的研发和产业优势,通过固体废物资源化产业间和企业间集成创新模式,联合掌握先进技术的国内外企业,共同开展新技术的系统性研发,通过单体技术耦合,推出集成技术体系,实现技术价值的最大化,促进技术转化,建设成山东省及行业内标志性的国企创新服务平台,成为我国环保行业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11

辐射探测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辐射探测技术拥有应用普适性强、生产依赖性强、研发目标性强的特点,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具有极大的产业转化价值。但由于其较高的技术壁垒,以及我国在辐射探测器行业起步晚,规模小、面临“卡脖子”等难题,亟需进行联合攻关。中心面向辐射探测技术在工业生产、环境监测等领域的紧迫需求,立足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在核科学与核技术领域的优势科研及人才力量和威海市新信息产业领域的强势劲头,聚焦产业需求,坚持产学研结合,着力推进瓶颈技术导向、生产设备导向和人才培养导向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变。